《養性延命錄》中的動作說明
華佗在《莊子》“二禽戲”(“熊經鳥伸”)的基礎上創編了“五禽戲”。其名稱及功效據《後漢書·方術列傳·華佗傳》記載:“吾有一術,名五禽之戲:一曰虎,二曰鹿,三曰熊,四曰猿,五曰鳥。亦以除疾,兼利蹄足,以當導引。體有不快,起作一禽之戲,怡而汗出,因以著粉,身體輕便而欲食。普施行之,年九十餘,耳目聰明,齒牙完堅。”
南北朝時陶弘景在其《養性延命錄》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:“虎戲者,四肢距地,前三擲,卻二擲,長引腰,側腳仰天,即返距行,前、卻各七過也。鹿戲者,四肢距地,引項反顧,左三右二,左右伸腳,伸縮亦三亦二也。熊戲者,正仰以兩手抱膝下,舉頭,左擗地七,右亦七,蹲地,以手左右托地。猿戲者,攀物自懸,伸縮身體,上下一七,以腳拘物自懸,左右七,手鉤卻立,按頭各七。鳥戲者,雙立手,翹一足,伸兩臂,揚眉鼓力,各二七,坐伸腳,手挽足距各七,縮伸二臂各七也。夫五禽戲法,任力為之,以汗出為度,有汗以粉塗身,消穀食,益氣力,除百病,能存行之者,必得延年”。陶弘景在該書中,不但對五禽戲的具體操作步驟進行了描繪,而且提出了五禽戲的鍛鍊原則——“任力為之,以汗出為度”。
亳州五禽戲
五禽戲發展至今,形成了不同的流派、各有不同。在華佗故里,安徽亳州現在主要是董文煥和劉時榮所傳的五禽戲。
董文煥所傳五禽戲
董文煥傳承的五禽戲套路共54個動作(虎戲13式、鹿戲9式、熊戲9式、猿戲10式、鳥戲13式)。另外,還有相生練習法、相尅練習法、靈猿戲笨熊練習法、鶴戲對練、簡體/易五禽戲(每戲三動,共15式。其中虎、鹿、熊、猿四戲第三動為調息式,鳥戲第三式為白鶴飛翔)等套路,其動作較為古樸典雅。
劉時榮所傳五禽戲
劉時榮所傳“古本新探華佗五禽戲”不但有徒手套路,而且還有器械套路——華佗五禽劍。其中,華佗五禽戲徒手套路40個動作(每戲各8式);華佗五禽劍則是劉時榮結合自己練習五禽戲的親身體會,深入民間挖掘五禽戲的歷史資料,廣泛蒐集技藝精華,通過不斷研究、修改,在傳統五禽戲的基礎上創編的。共44式(虎戲8式、鹿戲8式、熊戲8式、猿戲10式、鳥戲10式)。
劉時榮所傳五禽戲強調“五禽戲亦屬武術範疇”,其所傳套路演練時,“動作圓活”,“有些架式從外形上看似不大圓,但對意與氣仍要按照圓的要求運行”。
董文煥、劉時榮同學於安徽亳州武術名師譚繼林,但傳承過程中發生的變化除上述差異外,在一些具體的手法上,兩人亦存在不同。如劉時榮所傳的鹿戲手勢是食指和無名指彎曲,而董文煥所傳的五禽戲鹿戲手勢則是中指和無名指彎曲等。
新編五禽戲
2001年,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成立後,委託上海體育學院迅速展開了對五禽戲的挖掘、整理與研究。並編寫出版了《健身氣功·五禽戲》,2003年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行。“健身氣功·五禽戲”其動作編排按照《三國志》的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鳥的順序,動作數量按照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的描述,每戲兩動,共十個動作,分別仿效虎之威猛、鹿之安舒、熊之沉穩、猿之靈巧、鳥之輕捷,力求蘊涵“五禽”的神韻。
2006年,華佗五禽戲被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2011年又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